top of page

如何和外國伴侶溝通「坐月子」與「找月嫂」

  • Monicayuhan
  • 4 days ago
  • 2 min read

—讓他成為最溫柔的陪伴者

外國伴侶溝通「坐月子」

在海外懷孕、生產,是一場跨文化的冒險。

對多數華人媽媽而言,「坐月子」是從產後恢復體力、調理身心的重要階段;但對外國伴侶來說,這一切可能聽起來既陌生又神秘。

尤其當妳提起要「找月嫂」時,他可能更困惑:「我們為什麼需要請一個人來家裡?我不能幫妳嗎?」


這時,關鍵不在於解釋規矩,而是讓對方理解『照顧』的意義與方法不同。


一、從故事與情感出發,而不是規矩

先分享這個文化的初衷。

「在我們的文化裡,生產就像跑完一場馬拉松。身體需要時間恢復,而家人和食物的照顧,就是最自然的療癒方式。」

這樣的開場能幫助伴侶明白:月子不是迷信,而是一種關心身體的智慧。

寶寶洗澡

二、讓他知道「找月嫂」不是排除他,而是支持你們兩個


很多外國伴侶聽到「月嫂」會下意識地覺得被取代。

妳可以這樣說:

「月嫂不只是幫我,她也會教我們怎麼照顧寶寶。她像一位專業教練,能讓我們更快上手。」

這樣他會理解,月嫂不是「介入我們的生活」,而是「幫助我們更有信心地一起照顧新生命」。


三、一起參與選擇過程


邀請伴侶一起了解月嫂的服務內容、費用與作息安排。

讓他能參與每一個決定,會大大降低他的焦慮感。

例如:

  • 誰負責煮湯與備餐?

  • 月嫂會住家嗎?她的休息時間如何?

  • 你希望月嫂教你哪些育兒技巧?

當這些問題被公開討論時,彼此的期待也會變得更清楚。

月子餐

四、用「科學與溫度」去化解文化差異

有些外國伴侶可能對「坐月子」的習慣感到疑惑。

妳可以用現代觀點說明:

「現在的坐月子其實更注重營養、休息和身心平衡,不再是遵守傳統禁忌,而是找到讓自己舒服的方式恢復健康。」

這樣的說法更符合現代醫學,也讓伴侶能從理性出發去理解。


五、重新定義「一起坐月子」

當爸爸主動幫忙煮湯、分擔夜奶、一起照顧寶寶時,那份參與感會轉化成一種深厚的連結。

妳可以邀請他:「一起來喝這碗湯吧,這不只是為我,也為我們新的生活。」


這樣的月子,不再只是媽媽一個人的修養,而是一個家庭共同學習的開始。

外國伴侶溝通「坐月子」

💛 her.B 的小叮嚀

坐月子不只是傳統,而是一場關於理解、信任與愛的文化交流。

願每一位在異鄉的媽媽,都能在伴侶的支持與月嫂的專業照顧中,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。


因為照顧身體的同時,也是在照顧關係。


讓「補」不只是補身,更補回愛與理解。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